面对多种困难和挑战带来的进出口下行压力,外经贸大省广东拿出了一张令人惊喜的成绩单:1-6月外贸进出口2.81万亿元人民币,占全国外贸总值的比重上升0.6个百分点,其中出口增长0.5%。特别是二季度,广东实现外贸进出口、出口和进口的正增长,全面逆转了一季度的下降局面。
外贸趋稳,国内市场开拓力度也在加大。上半年,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5.78万亿元,增长5%,其中内销比重进一步提升到73.9%。
成绩喜人,但挑战依然严峻:当前,欧美国家加紧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,周边新兴国家也在争夺低端加工环节订单,“双重挤压”之下,广东如何突围?
对此,省委书记胡春华清晰指出:面临“双重挤压”的情况,广东只能够向上突围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经过若干年的努力,真正做到动力切换,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经济。
要实现上述目标,关键在于做好“内与外”的文章。对内整合加力度,对外开放提层次,双管齐下,构建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开放型经济格局。
在全球价值链重组中构筑新的比较优势
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,全球价值链深度重组。
在高附加值环节,欧美发达国家抓住新能源和新一轮技术革命机遇,引导高端制造业回流,欲重塑制造业竞争力。
在低附加值环节,东南亚等地发展中国家依托低生产成本,积极吸引国际产业转移。
前有“堵截”,后有“追兵”,广东如何杀出一条血路?
细细盘整“家产”,广东已拥有较完备的基础设施、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、正在形成的人口素质红利、长期积累的丰富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。
盘活上述“家底”,加强内外联动,就能主动构筑新的比较优势!
对内,梳理整合已有产业集群,提升产业链附加值水平。近年来,我省推出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和智能制造发展规划,打造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、珠东电子信息产业带和粤东西北产业园区三大新增长极,构筑智能制造集聚区。
对外,依托龙头企业,加快“走出去”。我省纺织企业在非洲生产,在东南亚加工,在欧洲设计,走出了一条广东传统优势产业整合先进技术、市场和资源,国内外资源和产业链协同互补的新道路。
在内外整合中,全球创新人才集聚是关键。“珠江人才引进计划”等政策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;外籍技术人才下月起在广东自贸区永久居留将获16项新政支持;深圳“留”字号企业突破3000家,引进国(境)外专家总量已居全国第三。《福布斯》中文版首次发布“中美创新人物”,10位年度创新人物5位来自深圳。
多管齐下,广东价值链新布局初见端倪。一方面,多个传统出口优势产业从“广东制造”向“广东主导 欧美设计亚非拉制造”转变,实现海外布局与国内产业协同互补;另一方面,珠三角与粤东西北、珠三角与泛珠三角之间形成了“研发中心/营销中心制造基地”的产业共建新模式。
对外开放升级:成为全球优质资源整合者
“两头在外”的加工贸易曾是广东参与国际分工的主导方式。如今,这种情形已悄然改变。
自2015年1月广东一般贸易月度占比首超加工贸易以来,此类反超已成常态。今年上半年,广东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2.5%,占外贸进出口的比重达44.9%,进出口结构持续优化。
加工贸易内源化和本地化趋势也日益明显。相比2010年,目前我省加工贸易企业外资数量减少三成,内资增长50%。
在加工贸易大市东莞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内销比重已超过外销,外资和民营企业“比翼齐飞”。2015年,该市外向依存度下降25.7%,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生产智能手机和机器人已成行成市。
与此同时,各地“引进来”与“走出去”并重,加快构建全球生产体系。
前不久,思科中国创新中心总部落户广州,建设中国首个以智能制造云产业为核心、年产值规模超千亿元、全球领先的智慧城。思科全球首席执行官罗卓克豪言:“我们绝对不会让广州失望!”
企业“走出去”进入爆发式增长期。去年,广东对外协议投资额达259.5亿美元、同比大涨104.9%。华为、格力、中兴、TCL、广晟等一批龙头企业,从单纯产品输出向产品、技术、资本、服务输出转变。原来中国企业争相为之代工的韩国三星公司,现在成为华为自主研发的麒麟处理器代工商。
7月16日,美的集团宣布收购德国机器人企业库卡集团,跻身全球机器人顶尖生产商之列。美的董事长方洪波直言,“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转型给了我们升级的机会。”
美的是广东企业依靠国际并购成为全球优质资源整合者的一个缩影。近5年来,广东企业跨国并购交易量达320起,实际交易额48.6亿美元,具有技术优势的欧美企业成为跨国并购的首选。
随着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全面铺开,广东参与全球价值链重组还有更大雄心!
过去,在发达国家主导的价值链中,大部分中国企业始终被“锁定”在中低端环节。“一带一路”沿线64个国家和地区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为主,自然资源丰富,产业发展较为落后。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构建的区域价值链中,中国通过发挥资金、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势推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,将有可能逐步承担起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环节的主导角色。这其中,广东将成为十分重要的探路者。
对内开放深化:区域联动产业共建新格局浮现
内通方能外达。身处改革开放前沿,背靠广阔经济腹地,在加快对外开放的同时,广东也在深化对内开放,重构区域发展新格局。
今年初,华为终端业务落子东莞松山湖,在纷纷扰扰的舆论漩涡中,有识之士指出:这是深圳产业辐射外溢的重要一步,也是深莞惠一体化在开花结果。
与此呼应,深圳正式实施“东进战略”,以深圳为龙头打造深莞惠加河源、汕尾的“3 2”协调发展新格局。这5个拥有2.85万亿元经济总量的城市群在加速整合。
珠江西岸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也在错位发展、协同推进中加速崛起。今年1-5月,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增加值938.7亿元,增长12.8%,全年计划引进200个超亿元项目,并积极申报“中国制造2025”区域示范试点。
作为珠江西岸核心城市,珠海在今年发布的《中国城市创新指数》中令人刮目相看:尽管经济总量不大,但凭借近年来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,珠海名列全国第八、广东第三。随着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成功合龙、深中通道今年内计划开工建设,珠江西岸有望迎来更大的机遇。
广佛肇清云韶“3 3”经济圈也在发力。今年3月30日,广佛肇城轨开通,开启肇庆与广佛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。在随后发布的2016年度重点工作计划中,6市宣布将共同建设71项重点项目,其中基础设施类就达到了41项。
在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对环珠三角地带辐射力、带动力日益增长的同时,区位条件的日渐改善和营商环境的快速优化,也使粤东西北地区开始具备跟欧美高端产业直接对话的能力,并引来了诸多“金凤凰”:在河源,曾因招商成效太差而一度被摘掉省级招牌的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,短短4年间吸引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扎堆发展,今年获评全国首个“中国空气能产业基地”;在汕头,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落户、中以创新产业园加快推进建设;在揭阳,中德金属生态城被纳入省级重大科技平台,推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与揭阳产业深度对接。
涟漪仍在扩散。今年3月,国务院正式发布《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》,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。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,大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将继续辐射引领泛珠三角区域梯度发展。
区域联动加快,产业共建提速,一幅更加雄伟壮阔的蓝图,正徐徐打开。